以前写的武侠评论,版权归少轻狂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金庸笔下,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他认为,在小说中,人性是最值得作者发掘的东西,他说:“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本系列文章主要试从人性等角度对人物进行一些剖析,谬误之处,欢迎斧正。
注:本文所引原著文字,均据三联版《金庸作品集》。
“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轻袍缓带、丰姿如玉,神采飞扬、气度闲雅。
很难想象出,这样一个出身世家贵族的纨绔公子竟然能够统领群雄,做那驱满兴汉的民族大业。
陈家洛中过举人,是一个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文化人。同时,他又是“天池怪侠”袁士霄的高足,武功不俗。
陈家洛行事既有文化人的优雅,又有江湖客的豪放。
但是他时运不济,壮志爱情尽归尘土。
“人性悲剧”陈家洛
综观全书,陈家洛似乎总是生活在忧患之中:会中兄弟被捕他为之伤神,爱情难以抉择他为之痛苦,复汉大业难酬他为之忧虑……
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他的爱情和大业悲剧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
陈家洛表面上看来英俊潇洒,文武双全,但他真正的灵魂却是心胸不宽、意志不坚。
他与霍青桐的爱情悲剧看似是因为李沅芷的出现,实际上,陈家洛之所以不选择霍青桐主要是因为霍青桐太优秀:既有美丽容貌,又有智变韬略。在霍青桐的面前,陈家洛只有自惭形秽。
如果他们两人结合到一起,陈家洛在家庭中绝对无法占主导地位。这是心胸狭隘的他所不能忍受的。在他的心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然隐隐成了真理。也许,这一点他表面上绝对不会承认,但是,他自己的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是典型的男权主义的延伸,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的结果。
而在香香公主喀丝丽身边,陈家洛能体会到做男子汉大丈夫的优越感。
香香公主对他敬若天神。在她的眼里,自己的情郎上天入地,揽月摘星,几乎无所不能。
初见香香公主,陈家洛便从离地二十丈的半山腰上给她采下了难得遇见的“雪中莲”,把香香公主感动得泪珠滚滚。以后的日子,香香公主对他所说的话从来都是深信无疑。
在香香公主的面前,陈家洛的虚荣心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香香公主的面前,陈家洛能够找到作为男人那种伟岸的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使陈家洛在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两姐妹做出选择时,感情上明显占了上风。而且,在潜意识中,陈家洛是比较倾向于追求天真浪漫、风流自由的人生的。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形成的传统文人性格并不相互背弃。但是,他所担负的使命不容许他有这样的追求。
后来,在对大业和爱情做出选择时,他的理智又明显占了上风,但是这个理智的选择却又是绝对错误的。这个错误不但间接导致了香香公主的死亡,而且让整个“红花会”的复汉大业终于化作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异常美丽的泡沫。
在应该理智的时候不理智,在不该感情的时候却感情。
所以,陈家洛注定只能以悲剧来终结自己的一生。
“政治白痴”陈家洛
香香公主喀丝丽被人称作“白痴美女”,那是因为她不谙世事,天真无邪。
在政治上,陈家洛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白痴”。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政治家。
因为他不会明察局势,也不会心狠手辣。他做“红花会”总舵主是受众人之逼,也是为情势所迫。他驱满复汉是秉承“红花会”组织的政治志愿,而非他个人的私欲。这两点可以充分说明他对权力没有太大的欲望。
所以,陈家洛不但不具备政治家所需要的果断、理智和对权力的强烈欲望,反而时常感情用事。他所领导的“红花会”复汉大业的失败,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时早已不具备驱除满清、兴复汉室的条件。
那时正值乾隆盛世,社会经济较之明末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比较安定。要颠覆一个政权,是需要民心支持的。而满清自1644年入主中原,到乾隆十八年时已过百年,汉人在异族统治之下早已习以为常,除了一些心志拳拳的执着之辈(例如:“红花会”群雄),普通百姓几乎人人安于现实,并无思反之意。
二、在政治盟友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陈家洛所领导的“红花会”妄想让乾隆皇帝改换一下姓氏名字,便当作驱满复汉大功告成,当真是异想天开。
殊不知当时已做了二十年皇帝的乾隆并没有大权在握,清廷的最高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太后手中。即便乾隆真的与“红花会”结盟复汉,如果失败的话,他不但皇帝做不成,而且还有性命之虞;如果成功的话,他最多还是做皇帝,做汉人的皇帝还是做满人的皇帝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都是统治阶级而已。这一点乾隆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根本不会与一帮在他眼里是江湖反贼的亡命之徒玩一场对自己没有好处的冒险游戏。
三、对人性认识不足,对复汉认识不清。
陈家洛与乾隆有着不为人知的血缘关系。在第一次见面时,两人虽不相识,但觉异常亲近。这是血缘在冥冥中的召唤。第四次见面时,两人携手听潮,彼此好感大增。后来,陈家洛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更加坚定了他与乾隆结盟的决心。
“红花会”群雄费尽心机擒住乾隆,囚于六和塔中。陈家洛如果有一点政治野心的话,乾隆必难生还。但陈家洛所做的却是逼迫乾隆答应与他们合作,共同复汉。这里面固然有政治大局势的因素,但性格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作为乾隆的胞弟,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陈家洛怎么会做出人神共愤的弑兄之事?
“红花会”最大的政治理想是驱除满清、光复汉业。而这个理想竟建立在一系列幻想、轻信、蒙昧的基础之上。他们将推翻一个政权的希望寄托于兄弟关系。他们过于看重手足之情,以为别人也会和他们一样看重手足之情。他们幼稚地以为通过囚禁皇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可以复汉。他们相信了乾隆的口头承诺,并把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上面。这样一个在政治上没有英明领导的组织,去做政治上的“复汉大业”,注定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金庸虽然在故事上做了诸多艺术演绎,但他又处处暗合了历史的真实。
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中,金庸只能给陈家洛乃至整个“红花会”这样一个失败的结局,才能体现人物浓缩的悲剧美感。